作为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,中国版画承载着民族精神。回顾版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,从复制型版画到创作型版画,其不断应时代需求转型,并在促进文化传播、加速文明发展、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,扮演了重要角色,并彰显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。及至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,开启中国现代版画的创作之路,其艺术功能和现实意义发生质的改变——自诞生之日起,新兴木刻就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,在引进与模仿中完成了民族艺术形式转换,在启蒙救亡中集聚民族精神力量。
新中国成立之后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现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以及新工具、新材料广泛应用,版画家的创作观念不断更新,个性化创作和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。除了传统木刻,铜版、石版、丝网版等版种蓬勃发展,许多具有独特思考和形式跨界的版画作品大量涌现。版画的多元创造,促使其内涵和外延极大拓展,也为中国美术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当代版画是一门国际性艺术。随着时代发展,各国版画家所面临的问题,均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学术趋同性和现实紧迫性——传统意义的版画,在版画家多元创作实践中,涌动被各种社会思潮或哲学概念肢解的暗流,从文化符号的创新,到侧重社会图景和心理意象的图式营造,在观念驱动下,版画更多作为一种概念、一种思维方式被艺术家使用。各国版画家的前沿探索和技术革新,都到了需要溯本清源、廓清现状的发展节点。中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,世界上第一张有确切纪年的版画诞生在中国。中国拥有古老的版画资源和丰富的历史积淀,对于中国版画史的溯源之旅,必定具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学术意义。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,长期以来,很多版画家认为中国传统的版画重在复制,是纯实用美术,忽视了其背后承载的历史积淀、人文精神和独特的视觉呈现方式。这一现状亟待改变。
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,是中国版画的“骨气”和“底气”。要促进中国版画在当代的繁荣发展,需要重新明确中国版画的艺术主张和精神导向。随着创作边界的拓展、思想观念的多元迸发,版画家既要继承新兴木刻前辈以专业拓展担当时代责任的精神,又要在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中,坚守艺术理想、树立文化自信。艺术探索可以多种多样,但最根本、最核心的是要能够彰显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。这需要版画家于两方面同时着力:一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让创作深扎于生活、深扎于中国社会现实;二是加强对中国传统版画的本体研究,遵循艺术创作规律,深刻理解人民与艺术、艺术与生活、主旋律与多样化等辩证关系。传统版画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创作观念,只有通过版画家融贯中西古今的主体思考,以及深入生活的创作实践,彰显具有工匠精神的版画作风与勇于拓展的实验态度并举,才能凸显明确的价值判断和艺术主张。对于中西古今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,有理性的判断,有宽广的格局,有推进的勇气,也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。
国际交流是最能体现文化自信的渠道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,中国版画介入国际版画事务的步伐不断加快。在版画推广上,近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在推进中国版画“走出去”和国外版画“请进来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也取得了瞩目成绩。过去,由于信息不对称,在版画国际规范制定方面,中国处于缺席状态,这直接影响中国版画家的创作自信和价值认同。为此,中央美术学院于2016年发起成立涵盖亚洲、欧洲、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“国际学院版画联盟”,旨在有意识地通过版画在国际上的中国作为改变现状,在世界艺坛进一步确立中国版画自己的话语权。在社会层面,促进版画创作与研究的源动力得到各个方面的激发,并由此增强了版画的对外交流。例如,以“中国·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”为首的专业版画机构,近几年与众多国际版画工坊、国外版画家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,已成为国际版画艺术中心。他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,先后举办观澜版画赴保加利亚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展览,引进百余个国家于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展览,并吸引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位中外名家入驻基地进行创作,擦亮了版画艺术的“中国标准”,以实际行动鼓舞了中国版画家的民族自信,让外国人通过观澜看到了中国版画,通过中国版画看到了中国。
具有强大包容力的中华文明,始终向世界敞开着大门。翻开中国美术史,各时期版画家也始终秉持开拓进取、勇于探索的精神。有深厚文化传统,并不意味着版画家能够轻松继承并加以弘扬。怎样用民族语言讲好中国故事,依然是中国版画界当前最大的学术课题。这也是新时代赋予版画家的责任和使命。